一是金融市场发展严重失衡。一般来说,货币市场的发展通常会先于资本市场,至少二者应当同步,但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,相对于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,货币市场却滞后了。而在我国企业发展的资金供应和来源中,绝大部分仍然来自银行,来自资本市场的只是很小一部分。比如,2000年我国企业从境内外股票市场中筹得资金为2103亿元,商业汇票累计发生额为6740亿元,而新增贷款(余额)则高达13347亿元。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的拆借市场、债券市场、贴现市场、票据市场、外汇市场虽然发展较早,但限制较多,发展缓慢,成为金融市场中的瓶颈。特别是企业债券的发行和流通基本上处于禁止状态,不仅没有扩大和发展,反而出现萎缩。这就使得企业的融资受到很大的限制。于是,人们都把目光投向股市,股市波动不仅成为媒体炒作的热点,而且成为最高当局关注的中心。由此引发出一系列不正常现象,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市场发展的失衡。因此,发展企业融资首先要全面发展金融市场,既要关注股票市场,也要重视货币市场。
二是利率市场化严重滞后。利率是资金的价格,是金融市场的主要机制,而目前的利率由央行实际上是政府直接控制,因为,除了拆借市场利率在央行的参与下由交易双方决定以外,其他利率,如再贷款利率、再贴现利率、准备金利率,均由最高当局审定,央行的独立性本身就没有落实。没有利率的市场化,金融市场不可能健康发展和有效运作,企业融资也无法做出恰当的选择。其实,现在是利率市场化的一个最好的时机。国内利率很低,通货膨胀率不高,国际上也在纷纷降息,资本外流的压力在减少,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风险不大。
三是市场主体行为严重扭曲。在货币市场上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,在资本市场上由于国有股一股独大,再加上市场价格信号失真,企业的投融资行为也存在着很大的扭曲。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发生的种种违规操作丑闻就是证明。相对于实物产品价格,由于资产价格过高,再加上市场环境恶劣,资金从实质经济领域大量流出,进入股市,一方面增大了企业的融资成本,另一方面造成股市泡沫膨胀,使企业融资的风险增大。目前的股市回落整理表面上看与监管当局的操作有关,实际上也是有其必然性。从长期来看,对股市的健康发展有利,对企业的融资也是有利的。本篇文章来源于http://www.mybw01.com 新闻部网络转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