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此,高点起跳是必由之路。安世亚太建议,可以利用中国市场之大,选择一家技术领先、成熟但在中国的市场排名并不靠前的公司,与之进行谈判,谈判目标就是源代码在中国市场自主可控。一方面要求获得源代码,一方面需要得到技术转移。共同分享市场,共同开发技术。世界先进仿真软件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经过大量的工程实践验证,这一点是与普通开源软件的根本不同。开源软件总代码量、功能完备性、功能的先进性等方面看似都不弱,但在工程验证方面却是一大软肋。因此,在众多开源软件的当今世界中,却没有成长起来一家中国国产仿真软件,与这一软肋有巨大关系。
中国市场上的仿真软件不下百款。这些在中国市场流行的软件各有特色,优势领域各不相同,但这些差异并不是技术原因造成的,往往是市场原因。在强大的竞争之下,某项技术只好找一个细分市场立足。好在仿真应用的求异特征,使得这种存在是可能的。既然是市场原因而非技术原因,那从技术上讲,从任何一款具有一定工程实践验证,且相对通用软件源代码出发,都有可能发展出来一款强大和通用的仿真软件体系。
这种合作者的寻找和选择并不难,因为我们目前实际上并不需要选择多么强大的软件。国际大牌软件功能强大,同时也使用复杂,中国企业目前能投入使用的功能也就十之二三,大部分功能其实购买后闲置,这无疑是采购经费的浪费。我们只需要开发出大牌软件30%的功能,形成基础模块,足以应对80%~90%的应用需求,甚至对于应用不深的大企业或者尚未采纳仿真技术的中小企业,这些功能已经绰绰有余。所以,在国际仿真的珠穆朗玛峰面前,我们仍然觉得可以一战的原因就在于此,在中国当前,技术并不是最高的门槛,因为我们并不需要急于开发那么强大功能的软件,当前真正需求的功能和技术,即使不去选择此类合作者,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自主研发达到。
安世亚太基于调研发现,目前全球有不下千款仿真软件。数字化世界运行了这么多年出现了一个现象:设计软件趋同,仿真软件求异。在强大的资本运作下,设计软件越来越少,但仿真软件总是春风吹又生。只要工业还百花齐放,仿真软件就百家争鸣。这些全球积累的各种形态的仿真软件无疑是个营养丰富的广阔土壤,可以为任何一个立志于做大做强的仿真公司源源不断输送技术养分。当具有一个市场认可和开放性较好的仿真技术框架后,可以并购更多国内外中小求解器和前后处理软件。在中国的土壤里也生长着这种小型和专业的仿真软件,也是合作和并购的理想对象。http://www.mybw01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