切实提高产品质量,把“土特产”做成“高大上”,吸引更多消费群体,拉动扶贫产业良性循环;量化扶贫效果,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贫困户的利益分配机制,不辜负消费者的热心善举
知名电视主持人、艺人和“网红”跨界组合,一起为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直播“带货”;市委书记、县长现场变身“吃播”“段子手”,宣传地方土特产品;北京等多个城市在商场、广场办起消费扶贫产品展销;28个部门联合开展30项具体行动,解决贫困地区农畜产品滞销问题,持续释放消费扶贫政策红利……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,这样的消息令人感动与振奋。
消费扶贫好处多。从供需双方角度看,“以购代捐”“以买代帮”,满足了消费者对优质安全特色农产品的需求,同时也为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解决了农产品“远在深山人未识”的难题,稳定其增收预期,激发其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。对产业发展而言,越来越多的消费扶贫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,供需双方可以有效对接,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根据大数据对市场形势做出判断,调整产销策略,实现产业升级。借力“社交+电商”的营销模式,更可以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,人人可为、处处可行,使脱贫攻坚拥有了最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。
消费扶贫还体现了守望相助的协同发展理念,让经济行为具有暖人、聚人的文化力量。从这个角度说,消费扶贫不仅有效利用了14亿人口的大市场,也更好地建设了14亿人的精神家园。
目前,各地各部门踊跃开展消费扶贫活动,成果丰硕,不仅大大缓解了疫情对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影响,也强化了消费者对许多农副产品的产地、品牌认知,为今后这些产品持续拓展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不过,提高消费扶贫效率,推动贫困地区的产品和服务更好地融入全国大市场,还有一些工作需要持续强化。http://www.mybw01.com